2015-04-15 15:51:44
来源:水母网

本报讯(YMG记者 刘洁 通讯员 刘建兴 摄影报道)“这盏豆油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给抗日力量和解放军使用过,可以说是一盏‘革命灯’。”昨日,在龙口市75岁老人姜维仁家中,记者看到了一盏颇有历史渊源的豆油灯。灯的样式新颖,做工精致,如果不是上面的斑斑锈迹,很难想象这盏灯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这盏灯是爷爷在东北经商时买的,后来回到老家苏家沟也一直将这盏灯带在了身边。”昨日,已近耄耋之年的姜维仁向记者讲述了这盏豆油灯照亮革命路的故事。
姜维仁的爷爷姜士抡年轻时曾在本溪经商,抗日战争期间曾多次为东北抗日联军捐钱捐物,后因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欺辱,于1940年春,忍痛将苦心经营的店铺出兑,回到老家苏家沟村务农。“因在东北时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残暴,爷爷对日寇极为憎恨,革命觉悟也很高,他竭尽所能地支持地下党的抗战活动。”姜维仁告诉记者,1940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胶东抗日部队驻蓬黄联络站及八路军黄县独立团小分队来村里活动时,就曾住在姜士抡家的东厢房里。“爷爷还把家里这盏豆油灯给他们用,他们夜间办公、开会、布置战斗任务,都是点着这盏豆油灯工作的。”姜维仁告诉记者。
不仅这盏豆油灯,姜维仁家里至今还保留着当时提供给地下工作者使用的炕桌和两条长木凳以及胶东军区工作人员在家里吃饭时付给的抗日币。“爷爷深知共产党和八路军是为了老百姓而战的,因此他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家里像样的东西给他们使用,八路军给的一些抗日币,爷爷也没到八路军粮站兑换粮食,就自己给自己‘报销’了。”姜维仁幽默地说。
解放战争时期,姜士抡又继续将自家的东厢房以及豆油灯等物品提供给进驻苏家沟村的地方武装使用。“期间,爷爷还积极捐钱捐物支援大军南下”,姜维仁告诉记者,1947年,姜士抡还将年仅15岁的长孙姜维平,也就是姜维仁的大哥送到部队参军,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48年3月,龙口全境解放,苏家沟的地下联络站完成了使命。而这盏豆油灯也一直到合作化时期煤油不紧张时才停止使用。
1974年秋,一位抗战时期曾在姜士抡家东厢房“联络站”住过的老首长带着警卫员、司机一行4人来到苏家沟村,寻找当年的老房东。姜维仁至今还记得当年的情景,“听说我爷爷已经去世时,他悲痛地流下了眼泪,并说我爷爷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为八路军做了很多有益的事。”随后,老首长又去参观了当年住过的房子,当看到这盏豆油灯和曾经用过的桌子、板凳时,激动不已,并用相机将这些珍贵的物件保存了下来。“老首长走后,我通过多方打听,才知道来人是马子玉,离休前曾担任空军高炮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姜维仁告诉记者,马子玉曾用名马万劭,是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人,1941年参加革命,曾先后担任过蓬莱县北沟区区长兼区委书记、北海专署民政科科员、胶东军区军法处法官等职,战争年代先后立功两次。
安雨山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