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2 09:01:25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4月22日讯(YMG记者 盖鹏 摄影报道) 1944年,18岁的孙佑杰参加了八路军,来到栖霞北部山区的胶东抗大深造。一心一意想上前线杀敌的他,却被分配到抗大宣传队。虽然没当成杀敌英雄,但他“以文为枪”,自创抗大“土电影”,宣传抗日英雄的光辉事迹。昨日,孙佑杰在家中向记者回忆了抗大时期的往事,在讲述中,他坦言两年抗大经历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将致力于向年轻人传播抗大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以文为枪”,组建胶东抗大宣传队
1938年,日寇侵占胶东,文登县孙家埠村的12岁男童孙佑杰亲眼见证了日本鬼子的种种暴行,在心里种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1944年,孙佑杰毅然参加八路军,在地下工作者的带领下,辗转穿过数道敌人的封锁线,来到栖霞县北部山区打游击的胶东抗大。因为从小就恨日本鬼子,所以孙佑杰参军的雄心壮志和梦想是:抗日上战场,喜报传故乡,生要立大功,死就当英雄。经历了4个月的学习后,一纸调令,让孙佑杰的梦想化为泡影。
原来,当时抗大刚成立了宣传队,急缺文艺骨干,而孙佑杰会画画,还拉的一手好胡琴,组织上看重了这些优点,宣传队选人时第一个名额就留给了他。孙佑杰说,尽管一开始心里非常不情愿,但经过领导的动员后,心结慢慢被解开。“战争是一盘棋,有各种各样的分工,行行出状元,只有各行各业齐心协力,才能保证战争取得胜利。而宣传队的工作,则是用文艺鼓舞教育部队、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没有条件争当战场上的杀敌英雄,可以争当做好本职工作的模范嘛!”很快,孙佑杰和其他新调来的学员一起,投入到宣传队的火热创业之中。
自力更生,开创胶东抗大“土电影”
1945年,胶东抗大宣传队正式成立。宣传队成立之初只有十几个人,每人虽然爱好不同,但都未经过专业的训练,加上人数没有调齐,要排演节目实在困难。如果想法弄一台幻灯机,用幻灯片来宣扬部队的英雄事迹,那肯定会开创出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受日军的经济封锁,当时根本买不到现成的幻灯机,又不便于外出取经,看来硬着头皮也要自己制造了。说干就干,孙佑杰先以煤油灯光照射用纸壳固定的放大镜,在室内白墙上映出玻璃幻灯片,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孙佑杰反复试验,找到抗大修械所工程师,最终制成了以汽灯为光源的铁制幻灯机。土办法成功后,孙佑杰急于向机关部队报喜,贸然安排在抗大一次广场晚会上放映幻灯。不料,放映到第四幅幻灯片时,发生了故障。
放映失败后,孙佑杰认真查找这次失败的教训,重新改进了幻灯机的结构,不仅使之更加灵活,不出故障,而且还有创新,研究出可以通过同时放映一静一动两幅幻灯片的方法,让幻灯片真正动了起来。而孙佑杰在“土电影”梦想成真的过程中,自己圆了加入共产党的梦想,当选为胶东抗大的模范工作者和模范党员。
孜孜不倦,将抗大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胶东抗大的使命也在年底宣告终结。离开抗大后,孙佑杰继续“以文为枪”,作为战地记者记录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的英雄事迹。
1993年,《烟台日报》原副总编辑孙佑杰担任《胶东抗大》一书的编委、编审,工作期间,孙佑杰从许多抗大老人提供的资料中得知,胶东抗大共举办了八期,培训学员约在5000人以上。凡从抗大走出来的人,大都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涌现出许多英雄和模范。
“虽然在胶东抗大学习、工作只有两年,但它对我培养教育的效果却对我后来一生放飞梦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有两点记忆犹新,一是坚定了永远跟党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念;二是培养了为国尽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孙佑杰说,抗大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一生,退休后,自己一直致力于弘扬抗大精神,传承给下一代,每年都会将自己的红色著作免费捐给中小学和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讲座。虽然已到鲐背之年,但孙老今年仍会将这种习惯坚持下去。
安雨山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