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3 07:57:28
来源:水母网
胶东烈士陵园小故事:
理琪迁坟
1945年,在修建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时,理琪的灵柩由文登的崔家口迁至陵园。迁墓之时,前面由骑兵引路,后面是吹鼓手,再后面是灵柩 ,最后面是送葬的人群。理琪的灵柩由八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起,从崔家口出发,抬至下一村,该村再选出八位强壮的年轻人,替下上一批人。就这样,理琪同志的灵柩,经无数的肩膀,一肩一肩的倒着,从文登的崔家口迁到烈士陵园。路上遇到办红白喜丧事的队伍,纷纷绕道而行。当理琪烈士的灵柩来到一条河前,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大娘,听说是理琪司令员的灵柩要过河,大娘抚棺而泣,老泪纵横,她光着脚,颤颤巍巍的倒退在河水中,用双手拍打着河面,嘴里高声喊道:“理琪司令员,您抬抬脚,咱过河了。”就这样,老人深一脚、浅一脚,边哭、边退、边喊,一直将灵柩引送过河。而送葬的队伍到达陵园时,已经排出了几里地的距离。理琪烈士的遗骨于1945年七月七日下葬在提前修好的陵墓之内,这座墓高2.5米,位于陵园的中轴线上,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之一。
王文吃点心
1943年春,王文同志的肺病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同志们纷纷主动给他捐款,希望他改善生活,早日康复。王文同志得知以后坚决不收,后来他感动于同志们的挚情,才勉强收下,一共是59元5角。当时干部们都没有钱,每人每月只有一元钱的津贴,于是他从自己仅有的1元钱津贴中挤出5角钱凑成60,全部捐给了灾区的群众。
残酷的战争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沉重的工作负担,使王文同志的病势越来越重,但他仍坚持与警卫班和炊事员吃一样的饭菜,从不搞特殊化。一次他的炊事员找到参谋程涛说,“政委饮食很不好,每天只吃很少的饭”。于是程涛问王文是不是炊事员做的饭菜不合口味?他说“不,他做的很好”。程涛又问,您想吃什么,我派人去给您买。王文沉思了片刻笑着说:“我就想吃黄县稻香村的点心”。程涛忙说:“那好办,我派人立刻去给您买”。但买点心需要钱,而程涛和王文都没有钱,王文又不许他向别人借。正在程涛一筹莫展之际,王文却哈哈大笑着说:“怎么办,咱们俩这么一说啊,黄县的点心我就算吃上了”。听着政委那心酸的话,望着政委那消瘦苍白的面孔,程涛含着泪说不出话来。
王文同志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他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以身作则,时刻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他是我们党员优秀干部的光辉典范。在他病逝前夕的弥留之际,他对自己的妻子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后,你们千万不能给党组织增添任何麻烦”。1943年11月16日,这位胶东人民爱戴的王文主任,病逝于乳山县菜园子村,时年仅32岁。
夏侯苏民过家门而不入
1939年,夏侯苏民随部队去蓬莱二五甲攻打高炳旺反动派。战斗结束后,部队往回撤时,路过他的村子。他的父亲知道他在这个部队里,便跑去看他。他将帽沿尽力向下一扯,不让家里人看见,径直向前走去。那么他不愿意看见自己的父亲吗?当然不是,他的内心里也是渴望着停下来同父亲说上几句话,但又想到家处敌占区,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一旦被敌人知道了,会给村民及家庭带来很大的灾难。他尽力抑制着自己的感情,不去同父亲见面。
就是这样,也没住上几天,他的家庭遭受到敌人的破坏。父亲被敌人捕去,打得死去活来,家门被封,老婆孩子被赶出家门去,敌人要他父亲把儿子找回家。从此,他父亲也四处讨要,过着流离颠沛的困苦生活。生活的折磨,使他父亲得了病。病重期间,父亲写信给他,要他回家看望一下,他回信安慰老人说:“爹爹,对不起,因战争频繁,不能回家看望您老人家。您受的折磨,我全都知道。爹爹!好好养病吧!等杀干净鬼子,再回家看望爹爹。夏侯苏民同志参军九年,从未回家一趟,这种以大局利益为重,时时处处从整体、从全局考虑问题是夏侯的一贯思想。
于克恭受酷刑
由于叛徒告密,1934年10月6日,于克恭被牟平国民党县政府逮捕入狱。伪县长周义章、公安局长黄云阁等人连夜审讯政治要犯。于克恭昂首挺胸,走上法庭。一番唇枪舌剑之后,敌人纷纷哑口无言,周义章吩咐施用新制的酷刑——“星星之火”,即是在细孔铁筛里,放入烧红的炭屑,吊在半空,让受刑者卧倒筛下,衙役摇动铁筛,炭火纷纷下落在于克恭的脊背之上。周义章狞笑着说:“本县长要以‘星星之火’治‘星星之火’。”
于克恭卧于筛下,针锋相对的说:“你们的‘星星之火’可以燎人,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却可以燎原!”说完后他哈哈哈大笑。周义章黔驴技穷,将于克恭解往济南,请山东省高级法院审判。高级法院最后以“危害民国”的“莫须有”罪名,判他入狱2年,后转到湖北省反省院服刑 。“七•七事变”后,共产党向南京政府强烈提出:释放一切政治犯,抗日救国。1937年lO月,于克恭获释,不久,奉命回胶东开展党的工作。
刘家昌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