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3 10:24:20
来源:水母网
北海中学小故事:
北海中学的新型教育方式
北海中学的成立受到北海区专属的高度重视,特委派一批高质量的优秀教师到校任教。学校的管理除了以抗大为榜样,实行完全军事化外,还紧随时代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因此学校一方面搭理抓好基础学科的教学,提高学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组织学员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深入群众,与群众同生活共劳动。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参与村里的减租减息等中心工作。
学校开设的体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军训课,军训老师由部队选派,教授一些武器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及必要的军事知识。在日寇经常进行残酷的拉网式“扫荡”的艰难条件下,师生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没有体育器材,就因陋就简地开展一些诸如挑水竞走、抢占山头、投掷手榴弹等一些不用器材就可进行的田径活动。同时,学校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泛泛地说教,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如:晚上的灯光不足,就在这个时间教唱抗战歌曲、读报、交流学习心得。每到周末开一次生活会,学员们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回顾本周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每个月开一次娱乐晚会,采取灵活多样的相声、诗朗诵、快板、笑话、独唱、小合唱等形式,在娱乐中传达严肃的思想政治内容。
北海中学师生文艺演出
为了宣传发动群众和丰富群众及师生的文化娱乐生活,学校成立了自己的剧团。排演的节目大部分是“文协”编写的剧本,也有师生自己编写的打鬼子节目。大约每两个月巡回演出一次。当时没有汽灯,更没有电灯,演出的时候就用大泥碗盛满花生油、棉花做灯芯,吊起来就是很好的照明灯。随着演出的进行,观众的情绪经常随着剧情的发展起伏,每当演到日寇对敌占区人民实施残酷的压榨和迫害时,演到鬼子汉奸行凶作恶时,全场观众常常悲愤饮泣,站起来齐声喊打,高呼口号。剧团通过把现实搬上舞台,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对敌寇的仇恨,也激发着群众参军、支前,战胜日本强盗的决心。
解放战争时期的北海中学奖状
这是一张少见的1947年的北海中学奖状。奖状是用土黄纸油印制成的。蓝色油墨印刷的边框里绘有海浪图案。自右向左竖列的内容为:北海中学奖状(油印)学生马志贵于第三阶段立功中创立功绩,经评定为学习两个三等功,生产一个三等功,以资表扬。希再接再厉,立更多功劳。此状
(毛笔手书)落款为:副校长隋乐志
(并钤章)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六月
(油印)并钤有红色方形印鉴“胶东北海中学之钤记”。
北海中学是北海区于胶东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5月在栖霞郁都村创办的一所著名中学。(当时作为胶东根据地的胶东区
下辖东、西、南、北四个区和烟台特区行政联合办事处。北海区辖蓬莱、黄县、掖县、招远、栖霞、福山等六县)校长为孙紫平。当时共有师范部和中学部四个班,学生仅有一百多人。1944年7月,蓬莱、黄县、福山联中并入,改称北海联中。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该校迁至黄县(今龙口市)县城,与黄县中学合并,恢复北海中学名称。校长改由北海专署专员孙端夫兼任。副校长为隋乐志。此时有高中班2个,初中班8个,共500余人。为了避开国民党的进攻,1946年11月7日,北海专署根据战争形势发出紧急指示:一、各种教育皆以时事前途教育为重点;二、北海中学、蓬莱中学、福山中学、龙口中学等学校进行战备工作。1、校址可迁至城郊乡村。2、动员年级较高年岁较大学生参加工作。3、中学生应即实行军事编制与军事管制,并予以适当的军事教育,以便应付战争环境;三、城厢内以及临近各小学的教职员,应即进行时事前途教育。随后北海中学先迁黄县城东小栾家疃及北二里处,后全部迁北二里处,进行备战。1947年8月初国民党集结第八、九、二十五、五十四、六十四、四十五共6个整编师20个旅组成胶东兵团,陆军副司令范汉杰任兵团司令。9月1日分四路向胶东解放区大举进攻。当月,由于战争环境恶劣,部分学生参加军事干校,余者疏散回家。10月,蒋军撤离黄县城,北海中学在黄县馒头石、大吕家复学。1948年1月30日,根据胶东行政公署发布关于目前群众教育工作的指示,北海中学等20处中学一律暂时停办,教师和部分学生投入到群众教育的活动中。同年10月,胶东境内全获解放,11月,北海中学等学校相继复学。校长为于达,共有8个班级,学生300余人。1950年8月改称山东省立黄县中学。
其实北海中学是当时胶东解放区中学的缩影。在那个战争年代,胶东境内的学校,一方面传授各种知识,同时还配合思想教育与其他各科文化教育,启发学生革命的思想品质,养成热爱解放区及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使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的政治概况,了解当前斗争形势、任务,民主斗争的纲领路线及其发展前途,了解个人在现实斗争中所处的地位,从而坚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从学生日常工作中培养其民主、科学的生活作风与工作作风。另一方面,重视劳动教育,开展学校生产运动,这与旧社会所培养的学生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有着天壤之别。拒不完全统计,自1938年到1948年1月奉命停办前,胶东根据地的各类学校(包括中学、师范和职业学校)至少培养了两万名学生,为人民军队、政府、群众团体和经济文化建设各部门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而这张奖状就是学生既学习又劳动的真实写照,也是那段烽火岁月的有力见证。文图/张文阁
刘家昌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